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30
2023
-
03
魏安力:对触发汽车降价诱因的思考和建议
作者:
魏安力
国内汽车销售市场突然开启的降价潮席卷全国后,许多媒体朋友来电希望能谈谈看法,当时没有发声。后来想不如自己写、自己说,能起到警示作用,也算是爬格子的时间没有浪费。
目前,各界对于此次汽车降价潮的触发诱因主要有三点看法,笔者认为均不妥当。
触发诱因之一:甩卖抛弃燃油车的大战略。
抱持这一看法的人认为,这是长江下游的车企呼应长江上游的车企,对朱华荣先生2022年一次会议谈到的“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初步具备了停售燃油车的条件,停售燃油车可以纳入研究议事日程。”和“3-5年后80%的中国燃油车品牌将‘关停并转’”的两大观点,正式付诸行动,打响了甩卖抛弃燃油车的大战略。
笔者不认同这是诱因。
一是“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初步具备了停售燃油车的条件,停售燃油车可以纳入研究议事日程。”和“3-5年后80%的中国燃油车品牌将‘关停并转’”的两大观点不符合中国国情;
二是中国绝大多数车企及其工程技术人员的研发目标,仍然没有离开燃油汽车;
三是对照国家倡导的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总目标,前述两大观点没有基础,也没有市场定位。
触发诱因之二:清库存。
这更是无稽之谈。健康发展的中国汽车行业,早就摆脱了过去不问市场需求,只顾批量生产,单纯追求产值的时代了。产业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大数据支撑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在确定生产周期方面,各家车企以销定产的制备制度均非常完善,并没有很多人所说的大量的库存需要清理。
如果是地方为了完成GDP指标,为了促消费拉动内需的任务和目标,汽车降价销售能提供的贡献也没有很多人说的那么大。此外,不符合经济规律的让利,直接弱化的是企业持续研发的能力,后续可提供的GDP贡献率又何从谈起?
触发诱因之三:电动汽车降价,动力电池降价冲击燃油汽车。
电动汽车降价,说明产业开始进入“独立维系增长期”和“盈利窗口期”,是好事,但也绝不是触发燃油汽车降价的理由,因为当下主要汽车生产企业都有电动汽车产品,电动汽车实现盈利,就在燃油车上让利,道理不通。
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最终的目标是效益的提高。燃油汽车也好,电动汽车也好,都不是唯一,都不可能全覆盖,让利降价,微利后的企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笔者认为汽车行业和汽车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可以从燃油汽车、电动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1、燃油汽车。挑战燃油汽车的一是减少对化石能源消耗,二是控制和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三是应用可再生能源的适应性。对以内燃机为主驱动动力的交通运输装备,笔者认为:混合动力应为主体新技术路线予以应用,称为混合动力汽车,这一点在国际和国内实践中已经有了验证。需要说明的是,混合动力系统的动力部分,如果选择合成可再生甲醇燃料,则是当下之最佳。
2、电动汽车。挑战电动汽车的一是动力电池蓄能的便捷,二是动力电池储能的高效,三是对废旧动力电池无污染回收和处理。现在特别需要明确的是,电动汽车当下绝不是零排放,电动汽车也不是新能源汽车。为了后人的知识普及和科学发展观,这两点混淆的概念,需要纠偏,需要更正。
对以动力电池为主驱动动力的电动汽车,笔者认为增程器技术应为主体新技术路线予以推广,理由已经在以往的文章中阐述。同样需要说明,增程器动力燃用的燃料,当属甲醇燃料为优选。
3、氢燃料电池车。其面临的挑战一是安全,二是制造和使用成本,三是氢燃料加注体系建设资金强度。笔者认为,发展氢燃料电池车,应先从甲醇车载(在线)制氢和甲醇重整燃料电池车推广应用开始,此举既可大幅度降低安全系数的要求,又可有效实现成本控制。
在毛泽东主席诗词《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有一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诗句,指的是要用更为宽广长远的目光去看待世间万物,放开眼界去衡量,要开阔视野,要着眼大局,凡事往远处看。
综上,笔者认为,这是一次缺乏自信心的降价潮行为,从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任其继续下去可能会成为导致产业损害的败笔。唯有坚持创新,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道。
原载中国汽车报网2023年3月27日
相关新闻